中考这个坎儿孩子能不能过好,家长的作用很关

摘 要

  对孩子来说,初三是一个坎儿,而家长在孩子备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,并在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。可因为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,这种期

对孩子来说,初三是一个坎儿,而家长在孩子备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,并在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。可因为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,这种期望和关心却给孩子造成了压力,甚至引起孩子反感。

在接下来两个多月的冲刺复习当中,家长一定要避免这6个误区~

1、总把关心放嘴边

家长们总是想让孩子无时无刻都感受到自己的关心,而这种关心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外,就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询问、叮嘱。

家长们总想知道孩子在学校一天吃得好不好、学的怎么样……殊不知,孩子在学校里紧张学习了一天,已经非常疲劳和烦躁,再听到家长的唠叨,情绪肯定更不好。解决方法:很多时候,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教育者,而是一个倾听者,特别是在中考复习的冲刺阶段,当孩子把话说出来以后,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就能得到一定缓解。

如果家长一定要“说”,那就说一些对孩子有帮助的话。比如,孩子现在面临哪些问题?能不能帮他找到解决的方法。

2、一心盯着重点学校

不少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,喜欢把“至少要考XX分”“一定要上XX学校”之类的话挂在嘴边,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,反而让孩子愈发悲观、焦虑,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。

调查显示,相当一部分孩子的考前焦虑情绪是受家长影响造成的。对于中考的重要性,其实很多初三学生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认识,所以谈不上很紧张。

倒是家长们,考虑到孩子今后的前途、发展,一心想让孩子考入重点高中,而忽略了孩子的实际能力。家长们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,出现焦虑心态也就不可避免了。

解决方法:要让孩子有个好心态,家长首先就得摆正自己的心态。中考确实很重要,但它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唯一一次机遇。

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合理的评价和正确的期望,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被重点高中录取,考不进也不意味着就失去了美好的前途。

当家长以一种宽容、宽松的心态看待中考、看待孩子的成绩,孩子身上的负担肯定会轻松不少。

3、打击孩子自信心

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自尊心,动辄就对孩子批评训斥,“你真笨、真没用”“就你这样的成绩,还想考重点高中”。

这类批评最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有的孩子在中考前就开始自暴自弃。解决方法:在中考冲刺阶段,自信心对于考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,应该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和鼓励。即使孩子的成绩暂时落后,没能达到家长的期望,仍应给他们鼓励。

多从孩子身上挖掘长处和优点,对于他们每一点的进步都及时鼓励和表扬。久而久之,孩子们就会慢慢建立起信心。

4、孩子交给老师,没我事

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,于是在考前一味地给孩子报网课或者辅导班,让老师代替自己担负起监督孩子学习的责任。

家长以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,实际上,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。这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,认为在自己人生最关键的时刻,没有感受到家庭的亲情和温暖,和父母疏离。而且,这种孩子升入高中后,因为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对学习感到更吃力。解决方法:如果说中考是一道关,那么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“闯关”。中考复习冲刺阶段,孩子的身心都很疲劳、脆弱、敏感,因此更需要家长给予亲情的温暖。

因此,家长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,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关键时期,和孩子一起在“闯关”中成长。

5、草木皆兵瞎打听

有些家长总害怕孩子如果不“补课”就不能取得好成绩,于是到处打听哪里有小班。这样盲目找家教的结果,往往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复习计划。解决方法:家长可以先向孩子了解一下,在复习中孩子存在哪些问题,需要什么帮助。

然后,可以到学校向老师咨询学校的复习计划和节奏,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,请老师“出招”,帮助找到解决方法。这种做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、漏洞,并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、弥补。

6、制造紧张气氛

为了给孩子督战助阵,有些家长刻意制造出“一级战备”的考前状态,如请假在家做“专职后勤”,规定家里晚上绝不打开电视,规定孩子不准用手机不准玩电脑等等。其实,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压抑、烦闷,“透不过气”来。

另外,大家都喜欢做一件事情,就是在墙上挂上一个倒计时的表,每天让孩子看“距中考还有多少多少天”。

其实家长们不妨想一想,这种行为类似于自己要去看牙医了,然后在家里贴上一个牌子,“距离看牙医还有30天”“距离看牙医还有29天”“距离看牙医还有28天”……想想都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!解决办法:家长该做什么就做什么,关键的时候点拨点拨就行。同时,尽量避免出现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,如夫妻吵架、邻居冲突等等,营造温馨、宽松的家庭氛围。

另外不要为了激将孩子,而故意拿别人和孩子比较。这样的行为往往对孩子打击作用大,激励作用小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